沧州市推拿理疗学会   和盛堂国医馆

景旭中医绿色自愈降糖技术推广中心


文章
  • 文章
  • 产品
  • 视频
搜索

访问手机站

首页 >> 中医自愈降糖 >>自愈降糖原理 >> 中医自愈降糖技术原理
详细内容

中医自愈降糖技术原理

一、景旭“自愈降糖技术”的概述

世人多以“降糖”为治病之法,殊不知“化糖”乃治病之机关。…

西医围绕着降糖指标为目的来控制糖尿病:一是服用降糖药,二是注射胰岛素。依靠外源性的降糖物质的结果就是血糖指标很漂亮,却阻止不了并发症的到来!而服用西药或打胰岛素带来持续的副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西医断言糖尿病是终身病!是绝症!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绝对不是终身病,更不是绝症,没有治好,是因为治疗方法不对。中医认为糖尿病就是小病,就是个代谢病。主要是脏腑功能受损,只要能修复和滋养人体自身的脏腑功能,启动并修复内援性的调糖机制,拒绝外源性调糖物质,就能彻底消除各种损害,完全自愈糖尿病。 

景旭“自愈降糖技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脏腑理论”“五行学说”理论为基础,从疏通经络和脏腑调理入手,采取推、按、点、揉、推拿和熏蒸等“物理疗法”(非药物疗法),通过穴位的组合快速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激发自身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修复胰岛功能、快速降糖的目的。

整个调理过程不影响正常生活、正常饮食,不食用任何保健品和代餐产品,不采用任何药物和针剂,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一般1到3天降糖效果显著,对于轻度糖友7天就可以达到停针和停药的效果,真正做到时间短、见效快、零风险、不复发、不反弹、费用低的目的。

 

二、人体自愈系统与糖尿病关系:

世界自然医学会联合总会主席马永华教授说:“自愈力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潜能,具有巨大的神奇力量,不会因年龄增大而消失”

德国《生机》杂志2006年刊登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发现,只要注意调养和改善生活习惯,60%—70%的疾病都能够自愈。

“人身自有大药。大药从人生而来,世上天有阳气,地有纯阴,山有草本灵气,人在其中能得大药,其气可行,血可通,筋可松,骨可壮,关节可利,五脏可强,六腑可通。如是病可以抗,患可以消。人有自愈力,即是自愈力。”

人体内其实蕴含着一个大“药铺”——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激素。不仅如此,人体内还配备了一位高度负责的贴身“医生”——自愈系统。当人有不适或生病时,这位“医生”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体异常信号,马上调整人体的各种功能,并及时调动“药铺”中的各种激素,进行“配药”、“用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自愈力是人体与生俱来的潜能,具有巨大的神奇力量,不会因年龄增大而消失。

中医有言: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不明其理也。这句话是说:世界上没有不可以治愈的病,说不可治是因为您没找到方法,没找到方法,是因为您不知道患病原因。治病必求于本!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四种: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肾阴亏损、脏腑失调,所有的糖尿病都不会逃出这四种原因。(这句话不知道对不对)

景旭健康管理咨询公司吕金刚从这四种原因入手,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融合了经络学、脏腑理论、物理疗法、顺势医学、对抗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家中西医理论,摒弃了陈旧的思维,吸取了新的理疗观念,走访了全国上百位民间中医,参加了上百场糖尿病研讨会,经过百位名师对的指点,总结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糖尿病自愈系统调理法,对糖尿病调理有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这里还应该加点内容)

 

三、经络与糖尿病关系

“经络”是中医用了几千年的名词,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发现某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按摩那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那种人一般称之为经络人,只有很少人有这种情形。因此,可以说经络学说是从治疗经验中发展出来的,是中医最重要的一部份。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海论》中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病邪出入的道路。经络是脏腑的径,而经气源于脏气,脏气通过经气互相通应,经气参与着疾病病理变化和转化的每一个过程,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与经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相通遥布全身,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广泛的联络交会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疏通后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达到阴阳平衡。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糖尿病在中医经络学上来说就是一种经络病,为什么说糖尿病是一种经络病呢?

糖尿病的经络病是病在腹部的脾经和肾经上,这两条经络衰落了以后,功能失掉了它正常气血运行的话,这个时候胰岛素的功能就发生了问题,脾经专门主运化,什么叫运化?运化就是代谢,脾主运化,脾经在身体里的作用,就是能够调控你全身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这是它的功能。

中医自愈降糖术通过穴位组合疏通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职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相通遥布全身,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广泛的联络交会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疏通后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达到阴阳平衡。

 

、五行学说与糖尿病的辩证关系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物质的五种属性。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之间的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在能动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中维持这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构成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虽然糖尿病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总纲不离阴阳。《灵枢·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患消瘅指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五脏虚弱也标志着人体体质下降,抗病力不足,而不能滋养人体各组织器官,使机体功能减弱。丹溪曰:“三消者多属血虚,不生精液,血与精液为阴,营血精液不足,则阴虚”。《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两部分。如五脏六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如五脏之肾有肾阴肾阳,其他组织都可以用阴阳来分辨,赖以指导临床正确治疗。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糖尿病症状出现三多一少,生化检验超出正常范围,这就表明了人体生理功能、代谢等发生病变。从阴阳角度分析,人体生理功能的活动要靠精微物质来滋养,精微物质要靠脏腑功能升化。生理功能属阳,精微物质属阴,如五脏功能减弱,则精血、津液生成不足,那么各组织器官失去滋润濡养而功能减退;另一方面人体纳入吸收的物质质量是否与人体的功能活动所需适当,过盛或过低都能影响人体功能的活动和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有害物质更容易损伤人体而致病。只有长期保持人体各方面处于良好状态,才能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所以治疗消渴病要分清阴阳、调整阴阳平衡。

怎样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相互对立,不是被动地让阴阳自由发展,而是要通过人为的调节,在防的方面采取一些列措施,保持阴阳相对平衡,达到使人体长寿健康的目的,这就必修具备一个外在的因素才能变化。如佛家的因果缘,缘实际就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即辩关系,有缘有果,缘起很重要的作用。治病用药也如此,虽知阴阳的变化,但调整需用药和法,这个药和法,对症与否很重要,所以我们治病时不仅要注重诊断,而且还应注重用药和适当的方法,才能圆满有效。

阴阳对立协调是健康的表现,因某种原因使阴阳失调,形成疾病,主要表现为正邪两个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人体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秘,病邪难以入侵,疾病就无从发生。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

如糖尿病缺乏必要营养,气血生化不足;爆食爆饮,损伤脾胃;情志不畅,气血失调;病毒感染,破坏胰脏等等。所以保卫人体是很难的,要从各方面来维护,包括饮食、环境、精神诸多方面,一方面要辟邪,另一方面要扶正。这样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化。

如糖尿病人不注意防治,病情就会不断加重。致病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正气不足或相对不足时发病的内在根据。由于人的先天禀赋,人的体质不同固有不同的易感性,如有遗传倾向的糖尿病家族史和无糖尿病家族史的肥胖者等。所以后天的调养至关重要,有的先天禀赋不住,但后天保养适当,可长寿;有的虽然天赋很好,但后天是失其养,可是体质虚弱,而患病。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是从调节阴阳平衡入手,而不是一味的降血糖,只有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才能达到治病治本的目的,使人体健康长寿!

四、脏腑与糖尿病关系

中医学无专有糖尿病病名,中医典籍中关于“消渴”“消瘅”的论述与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相似,《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当今医家多从肺、胃、肾三脏治疗糖尿病。《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据此,景旭健康基于脏腑整体观论治糖尿病如下。

1、概述

中医脏腑—功能的概念;具有生理病理的意义

五脏

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

特点:形态上—实质性器官;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六腑

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

特点:形态上—官腔性器官;功能上—主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

奇恒之腑

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不同于平常之腑

2、体系

人体内有五脏、六腑,是人体的核心脏器,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有五官,内通五脏的外窍。肾与耳相通,肝与目相通,肺与鼻相通,心与舌相通,脾与口相通。人体的躯体有皮、肉、脉、筋、骨,也分属五脏所主管,肺主管皮毛,脾主管肌肉,心主管脉,肝主管筋,肾主管骨。五脏与六腑相配合,中医学中称为“相合”,又叫“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以五脏为核心,配合六腑,主管五体,开窍五官,相互联系,内外沟通,形成了人的生命整体现象,气也是人的一部分。

3、功能

五脏的“脏”,有“藏”的意思,就是贮藏人体的各种精气,用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例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4、五脏主管

心脏: 主管血和脉,血液的运行和脉络的通畅与心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肝脏: 主管藏血,能使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利。

脾脏: 人的后天根本,主管对食物和水液的运输和吸收转化,并把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中医叫做“脾主运化”。脾脏还有提升中焦之气的作用。

脾脏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正常发育成长和正常活动。脾脏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的运行而不外溢,就是“脾统血”的功能。

肺脏: 主管着一身之气,全身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依靠着肺气的作用。人有没有气力,也要依靠肺的作用。肺脏主管呼吸,时行吐故纳新。肺脏还与心脏紧紧配合,推动着全身的血液运行。肺还调节全身的水液,使用水液下行。肺还主管发声。

肾脏:  人的先天根本、真火(即:元阴、元阳)的所在地,决定的人生老病衰亡的全过程。还主管着生殖机能和全身水液代谢及大小便的排泄。肾还主管着脑、髓和骨骼及牙齿的发育生长,决定着人的精力、智慧与才干。所以古人总结出了保养肾精是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六腑: “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腔的器官,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液代谢等。总的说六腑是起输泻作用,与五脏“藏”的作用正好相反。

 

 

5、 从脾胃论治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将水谷精微转输于心、肺、头目等以营养全身;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在脾的运化作用下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脾升胃降,为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营养全身,为人体“后天之本”。《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气散精”是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关键环节。现代研究中医“脾脏”包含了现代医学胰腺的整体功能,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分泌消化酶)和内分泌功能(分泌激素,其中包括胰岛素等)是“脾气散精”的物质基础,故有医家提出“脾气散精”障碍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如王德惠等认为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导致水谷精微中的葡萄糖在血液中蓄积过多而发为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和利用缺陷所引起。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这类患者多伴有中心性肥胖,长期过食肥甘厚腻,体力活动不足,营养过剩等。

《素问·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营养过剩,久坐少动,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司,导致膏浊形成。膏浊是痰、湿、瘀血的根源,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密切。膏浊堆积,困阻脾阳,脾失健运,脾主升清、散精的功能受阻,水谷精微不能完全转输至全身,出现乏力、口干等症状;膏浊堆积,日久郁而化热,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导致中满内热,出现口渴、多食易饥、性情急躁等症状;膏浊化热日久,脾胃功能进一步受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机体气血生化无源,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等症状。病变日久,膏浊变生痰、湿壅堵血脉,瘀血内生,又成为糖尿病晚期血管并发症产生的直接因素。

6、从肝胆论治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脾胃升降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胆居六腑之首,与肝直接相连,互为表里。胆汁为肝之余气积聚而成,助食物消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排泄畅达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对情志有重要影响。现代研究证明,情志失调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抑郁情绪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常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状态导致升糖激素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等的分泌,以致血糖升高。《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為消瘅。”《三消论》言:“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故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燥热内生,上伐肺金,中伤脾胃,下耗肾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胆汁分泌不畅,横逆犯脾,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吸收输布全身;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二者精血同源,肝郁化火损伤肾脏,肾的固摄功能失常,则水谷精微直接随小便排出体外;肝失疏泄,肝胆之气郁结,心情容易抑郁,性格优柔寡断,肝胆升发太过,心情急躁,易于发怒。凡此种种,皆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此外,肝的疏泄气机功能对于气血津液的运行有着重要作用,肝失舒畅,气机郁结,气血津液的运行出现障碍,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内生,导致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7、从肾命门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内含元阴元阳,元阴和元阳是诸脏阴阳之本。肾主藏精,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肾主水,肾脏蒸腾气化作用对于津液正常代谢起关键作用。肾气与命门相通。《类经附翼》云:“是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景岳全书》云:“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2型糖尿病多发病于中老年,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部分患者伴有家族遗传史。《医贯·消渴论》云:“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所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肾气亏虚,虚火内生,上灼心肺、中灼脾胃,出现烦渴多饮、消谷善饥等症。肾元虚损,蒸腾气化功能减退,津液不能上行,直下膀胱,出现口干饮水不解、饮一溲一等症;肾元虚损,开阖失司,脾阳得不到鼓舞,精微不能输布全身,下注膀胱,出现尿频,或小便混浊如膏脂,可见蛋白尿。肾元虚损,津液输布全身失常,水湿蕴结周身则发为水肿。同时,肾脏亏虚,肾阴肾阳受损又可导致其他各脏阴阳失调、功能失常。因此,肾虚阴阳失调,命门火衰,则诸脏气化失调,导致糖尿病。

8、从心肺论治

心藏神,主血脉,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推动血液濡养全身,使各脏腑官窍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心、肺同居上焦,关系密切。心主行血助肺司呼吸,肺主宣发与肃降,朝百脉促进心之行血作用,二者常相互影响。《素问·气厥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心火亢盛,耗伤津液,灼伤肺金、脾土、肾水;心气不足、心阳亏虚,血液运行推动无力,肺失宣肃,气血津液布散失常,脾失濡养,脾胃运化失司;心阴不足,阴血亏虚,无以化气,脾气亦虚;心主神志。情绪紧张,心神不安,影响肝之疏泄;肺病日久,宣降失常,水液代谢不利,水湿困脾。因此,苦心,肺受损,气血运行异常,脾肾运化亦会受到影响,“脾气散精”功能障碍,水谷精微堆积在血液中,进而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4倍,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可引起肺功能损害,其作用机制主要为微血管病变导致肺间质损害,还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并发肺炎、肺结核。糖尿病日久不愈,正气耗损,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或气虚日久导致阳虚,血运不畅,且机体水液代谢失常,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痹阻脉络,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影响肺气宣肃,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之症,后者又反过来加重心脏病病情,导致心肺同病,故有研究提出“心肺相关”“心肺同治”的观点。再者,五脏相生相克,生理功能联系紧密,糖尿病后期往往伴有其他脏腑失调,如脾肾亏虚、肝失疏泄等,這些因素都导致心脏病、肺病更加容易发生。

因此,糖尿病性心脏病、肺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阴阳两虚为本,气滞、痰浊、瘀血等因素为标,虚实夹杂,迁延难愈。

 

五、物理疗法调理糖尿病

景旭“中医自愈降糖术”主要是采取蒸疗、推、按、点、揉等物理疗法来激活自身自愈的能力,靠自身自愈的能力来修复胰岛功能、调整血糖的目的。

物理疗法是《自然疗法》的一部分,自然疗法是《自然医学》的一部分

  自然医学文字记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就是启源于神农、黄帝时代的自然医学鼻祖经典。

根据自然医学的哲学观,深信人体天生具有“自然自愈能力”,强调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的手段,如食物、空气、水、阳光、体操、睡眠、休息以及有益于健康的精神因素,如希望、信仰等来提高或修复机体的自愈能力,增强人的正气、达到养生、保健、疾病的目的。它包含了中国中医的针灸疗法、物理疗法、气功疗法、穴位疗法等都属于自然疗法。

(一)蒸疗的作用

1. 修复脊椎:

利用蒸疗对脊椎病变部位能起到深层温灸、加上穴位组合起到按摩效力,渗透人体骨髓神经的作用故能活血化淡舒筋络,对改善病变有显著效果。脊椎得到矫正。从而消除由于脊椎歪斜对脊椎神经的压迫,使神经机能恢复正常化;疏通背部及颈椎肌肉中的淤血,并引来新鲜的血液,使肌肉充分松弛激发活力∶通过调理可排除肌肉中的淤血,放松紧张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病痛,恢复疲劳,对我们的躯体极大程度地进行和保健。

2. 活化细胞:

通过穴位组合经络疏通使人体细胞组织更具有活力,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及时排除休内废物的目的。同时体外大量负离子吸入。摄氧量增强,从而使细胞的生理活性大大增强。可使病理细胞全面恢复健康,特别是对体内糖代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3. 净化血液: 

血液流速会增快,运动能量大大提高,彻底代谢掉血液里积累的毒素及过剩的营养等;负离子能减小血板凝集度,使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肌收缩力加强;剥离血管壁的粘附物,扩展末梢血管及毛细血管,舒张毛孔,使血管壁变滑,血管恢复弹性,血压下降明显。

  全身细胞运动增强,强化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加速体内酸毒有害物质的分解和排泄,使人体体液恢复到弱碱性的健康状态,消除疾病产生的环境,增强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和自愈力。

4.  调节植物神经

通过对副交感神经的刺激,调节人的植物神经(亦称自律神经)提高睡眠质量,快速消除紧张、疲劳、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烦躁、腰酸背痛等症状。

5. 调节内分泌:  

细胞的活化及植物神经的调节,使内分泌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人体内各种激素合理分泌,可有效改善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各种疾病,通过促进菏尔蒙的分泌,使人能过上“性”福生活,肌体自身免疫力得到恢复,抗病、杀菌能力增强,人体固有的自然自愈力大大提升。

6. 消除自由基的侵害: 

人体内的自由基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功能的生物分子,使细胞损伤和病变,并加速肌体衰老。在穴位的刺激下经脉畅通气血运行加快,人体细胞被活化,代谢功能增强,能有效消减自由基,增强整体免疫力,减缓衰老,并达到健体和美肌之效果。

 

(二)穴位按摩的作用

穴位按摩是用手或某些特制的器具在人体的穴位、反应点、部位或经络循行路线上施行以按、点、揉、摩等手法,达到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疏导经络,行气活血,解痉镇痛,祛瘀排毒的目的,使人体的机能一直得以保持在较佳的状态,从而消除百病,延年益寿。

祖国医学认为,人之所以能生存全赖气与血,它们是人生命之源泉,气血调畅则生机蓬勃,欣欣向荣;气血失调,则危机潜伏,危殆欲绝。穴位按摩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宗旨,在人体体表的经络、穴位和特定部位进行刺激,其应用力的直接作用发挥了疏导经络、活血化瘀的局部作用;另一方面,力转化为能并渗透到体内会改变相关的系统内能,这种能可作为信息载体,通过“穴位——经络——脏腑”的传导途径,反射性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状态,从而起到全身性的调治作用。

穴位按摩对人体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疏导经络,行气活血:穴位按摩具有明显的疏导经络、行气活血的功能。一方面,直接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促进了血液的循环,从而可将局部壅滞的代谢产物运走,使局部的瘀血、麻木以及内脏疾患经过局部的治疗而缓解;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的刺激可以激发经穴乃至整个经络系统的特异功能,使全身的气血运行通畅,使经气所至之处的内脏及组织得到充分的濡养,从而恢复这些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2)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在经络和穴位上施以按摩等方法具有明显的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的作用,它可以激发机体本身的功能,通过经络系统达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功效,最终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3)解痉镇痛,祛瘀排毒:穴位按摩在损伤部位以及相关经穴处进行治疗后,可以消除肌肉紧张,即打断了痛循环,从而达到祛散血肿、加快肌体组织对瘀血的吸收、加快局部致痛物质的排泄,起到缓解疼痛的功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穴位按摩可以刺激人体深部组织的感受器和神经纤维,使粗神经纤维兴奋,从而抑制了细神经纤维传导的痛觉信号,进而起到镇痛的效果。另外,对某些损伤部位或痹痛部位采用器具叩击后,可以直接祛除局部瘀血,帮助组织排出毒邪,从而消除肌痉挛,缓解疼痛。

(这一段不知道加的对不对,应该加上那部分简单的几个穴位组合有什么效果)

调理按摩主穴

中脘、阳池、胃脘下俞、足三里、阴陵泉

开四关:合谷 太冲

上消配: 肺俞、太渊,中消配: 脾俞 、内庭,

下消配: 肾俞、太溪,腹泻或便秘配天枢、大肠枢

中脘穴归属任脉,为胃经精气汇聚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有调理脾胃之功能 ,补之灸之则能补益脾胃温中散寒,益气养血,泻之能理气和胃, 具有升清降浊之功效。

阳池穴 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原穴,能调理三焦之气,原穴与肾间动气相应固有脾肾同补之效,与中脘同用有调节内脏功能作用,

胃脘下俞 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奇穴 配合足三里阴陵泉能补益后天之气, 同时有调节血糖水平复常作用,众穴合用具有疏通经络,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脏腑失调使血糖自然恢复常态。

 

 


在线客服
- 咨询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返回顶部 seo seo